大龙车务6年间为数万车主提供北京车牌托管,租赁京牌,请拨打:13522101333(微信同步)
原标题:2020,一场科技视角的别样“战疫”
在“未来已来”的呼声中,我们逐渐习惯了科技加速度,习惯了互联互通的便捷高效,然而2020年初的一场疫情大爆发,似乎一夜之间把我们带回到17年前的SARS时代。近二十年间突飞猛进的生物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等等,似乎并没有给我们足够的从容和安全。
稍稍从疫情蔓延的惊慌中回过神来,我们不妨看一看,高科技们对这次新冠疫情的防控过程有何贡献?
这里我们尝试从预警、防控、生活服务、趋势研判等几个角度展开来了解和畅想,技术如何能最大化地服务疫病时期社会治理和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
关于疾控预警
关键技术:基础SaaS系统、传染病定级模型、疫情传播推演模型等。
我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是这样规定的:“如果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或者在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疫病发现之初正是控制传播的关键期,如何平衡时效性、准确性和社会稳定性的要求呢?
近年来灾难应急处理较为完备的应属地震灾害预警机制,如果参照其反应机制设计一套疫病基础信息采集和防控预警系统,是否可行呢?
或许可以在传染类疾病的关键指标上设置警戒参数,当各地基层医院形成相似病例基础诊断信息,可以提取关键数据到疾控系统(例如本次疫情中的胸片数据),系统可同步匹配不同上传源的同类数据,集中演算,如触发警戒值,则应自动启动预警机制,发送至对应级别疾控中心审核确认,在一定时效内发出传染定级预警,向上级机构、当地政府、医疗系统发出通告,按照既定传染病分级管理办法组织社会资源,进行程序化运转。
减少人为干预,加强系统智能判断和预警,是提高疫病定级效率的关键。综合考虑社会安定因素的话,可以对特定级别需要社会整体调控的疾病公告进行更高级的确认,但对患者和可能的传染源应在第一时间采取治疗和隔离措施。
同时,系统应该可以按照疾病的传播防控模型推演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通报和预警联动机制,提示传染后继辐射地域提前组织物资、调配人力、划分管理界域和排查层级。
至于传染病定级和防控推演的模型参数,相信相关专家学者可以筛选出有价值的专业参数,譬如传染率、发病率、死亡率等。
但目前来看,疫情预警阶段的技术参与程度还不高。
关于疫情防控
关键技术:定位信息采集、大数据分析、红外检测、无人机、智能物流、在线诊疗、医护机器人、超算计算机等。
本次疫情初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适逢春运,大量人口跨地域流动,武汉又是通衢枢纽,导致感染源扩散,武汉及湖北省更是成为重灾区,一发不可收拾,好在春节期间,武汉封城后,新冠肺炎确定按照甲类传染病防控,各地组织到村到小区的田格化基层化管理,控制住人口再流动,并利用关键的春节延长假期14天人工梳理感染人群流动路线,信息详尽披露,全民动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最初的疫情防控采用的是非常原始的方式,直到各方陆续反应过来,国家各部委也开始针对性组织企业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科技类企业得以逐步匹配和调整技术方案加入防控体系。倘若尽可能调动现有技术要素,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首先是确诊病人的活动轨迹绘制。如果有充分的信息采集,无论是运营商数据调取,还是手机厂商、主要互联网平台的日常数据收集,都完全有能力在灾难情况下提供人群走向的统计帮助。
出于技术滥用和隐私侵犯的考量,应该设置一定的数据调用程序,但想必会比人工询问和回忆来得高效精准得多。面对春节假期结束后各地居民返工返城带来的人流、车流增多的情况,百度地图发挥AI优势、数据优势,上线了“发热门诊地图”“肺炎疫情期出行管控消息速报”“武汉游客指定酒店”专题等,并全面开放百度地图迁徙大数据平台,为公众、媒体、政府、科研及时了解疫情防控现状、掌握各地出行路线封堵情况,提供全面、立体的大数据服务。
其次是人群迁移的统计数据和关联预警。统计数据完全可以通过三家运营商的数据得到,可以提供至少两个维度的防控辅助功能:其一是相关省市县的受影响程度,特别是人群互动最为密集的区域,提前作防疫预警。其二是重点人群的定向提示,对行动轨迹上有不同交叉程度的人群,提供分级医疗资源的援助和匹配。既提前预防疫情的大规模扩散,也可以加强医疗资源的有效释放。
可喜的是,公共场所和进出关口的检测检疫有了一定的技术加持,红外无接触温度检测设备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使用。商汤科技、旷视等提供的公共场所非接触式筛查解决方案,通过红外热成像相机,可实现对大于3米范围内行人的额头温度的非接触测量,人体测温精度可达到±0.3℃。通过此技术可快速检测出人群中体温超过37.3℃的人员,并提醒,工作人员可进一步使用医用体温计做二次测量。该系统检测带宽可达到1秒15人,一套系统可部署16个通道,基本覆盖一个地铁口管控。在AI系统的辅助下,1名工作人员就能够管控现场,大大降低一线工作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商汤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还可支持未戴口罩人员的识别提醒。
在社区的巡查排摸方面,以无人机替代人工可以在疫情期间人力紧缺、不宜紧密接触的情况下起到片区有效管控的作用。无人机喷洒在农业领域已经有广泛使用,在公共场所大面积消毒方面也可以代替人工。
喊话、热成像、高空作业喷洒其实都是无人机行业的标准功能,大疆MAVIC2行业双光版在摄像头旁边集成了FLIR热成像器,可以实现高空测温的功能。目前超过18个省、自治区的50多个县市正在使用无人机进行防疫宣传广播与巡视。截至2月3日大疆植保无人机消杀面积超过2亿平方米,3000多个行政村,作业时长超过4000小时。
疫情防控在医学上的关键环节还是在于患者诊断、抗体提取、新药研发、疫苗研发。而这次疫情防控中,超量级计算在几乎每个环节都是关键制约因素,因此超级计算机的介入有机会大大提高各环节的产出效率。
本次疫情防控中,医疗专家与计算机专家协作,通过对病毒基因特征分析,推演出了算法模型,再由高性能计算机执行运算。
2月1日,由阿里巴巴达摩院和浙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研发的新冠肺炎检测分析平台正式上线,常规人工需要12小时才能确诊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经过阿里的技术加持,缩短至2小时。疫情期间,这一平台还向全球公共科研机构免费开放一切AI算力,以加速本次新型肺炎新药和疫苗研发。
百度研究院免费开放线性时间算法LinearFold以及世界上现有最快的RNA结构预测网站,可将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二级结构预测从55分钟缩短至27秒;滴滴云宣布,免费向国内科研机构、医疗及救助平台等开放用于抗击疫情相关工作的GPU云计算资源和技术支持。商汤科技为中山大学药学院专家团队研究对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大规模筛选、病毒突变预测等工作所需的高性能计算机资源。
数字化计算诊断之外,图像识别处理技术也可以发挥一定的辅助诊断作用。1月28日,由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指导依图医疗开发的“新冠肺炎智能影像评价系统”上线,为临床专家提供基于CT影像的智能化新型冠状病毒性病灶定量分析及疗效评价等服务。常规手动量化评估需要5~6个小时的病例,利用AI系统能够实现病变区域的自动检测,在2~3秒之内就能完成定量分析。
商汤科技也基于已有的SenseCare智慧诊疗平台,针对新冠肺炎进行了快速的升级,积极驰援多地医院及合作医疗机构。通过人工智能对疑似患者肺部CT影像进行病灶的自动检出、定位、弥漫性程度的多维分析,并生成自动报告,帮助医护人员快速筛查疑似新冠病例并进行隔离与进一步确诊。
遗憾的是在真刀真枪的疫情一线,还是医护人员的血肉之躯在直面病毒。我们期待随着技术进步的加速,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发明出针对大规模传染病——症状同质化、诊疗程序化、医护方式流程化——形成重症传染区域专用的机器护理士来辅助人工,结合远程医疗的各种工具和设施,更好地调度医疗资源,并减少医护工作者的被传染机会。
关于疫期社会服务
关键技术:远程医疗、3D打印、线上教育、无人物流、物联网、区块链、智能康养等。
传染病爆发直接冲击了以人对人服务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同时呼唤起对大量线下场景的线上实现方案。
作为疫情关键词,“隔离”已经成为每个城市防控的标准动作。确诊病人要隔离,疑似病人要隔离,深度接触病人要隔离,一些地区对凡疫区涌入人员一律隔离,城市寸土寸金,除了征用方舱类场馆、酒店外,临时性隔离场所已经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多个城市兴建自己的“小汤山“,武汉市更是连建“雷神山”“火神山”两座医院收治病人。3D打印企业盈创新材料提供了一种特别的解决方案——捐赠了15套共享移动房屋作为“隔离屋”,在湖北咸宁市中心医院正式“上岗”,迎来了新冠肺炎隔离病人。
这款可移动的3D打印隔离屋面积约10平方米,其中配有空调、卫生间、淋浴设施等,密封性和保温性均可满足单独隔离需要。隔离屋的打印“油墨”可以是建筑材料、钢厂的钢渣,也可以是沙漠沙,一台打印机24小时就可以打印出十几套小屋。小屋通过了环保测评,安全无害。采用3D打印技术一体化成型,墙体与镂空的栅格成一体,长3.8米、高2.8米、宽2.4米,整体受力均匀,抗风抗震,保温隔热,易调装可拼接。
疫情期间,多省市调配医护人员前往武汉,加上疫情防控不便出行,医疗防护物资紧缺,各地医疗资源紧缺,大量慢性疾病病患及正常感冒病人均不便前往医院正常就诊。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微医、叮当快药、丁香医生等互联网平台开放了在线诊疗服务,确实方便了拟就诊人。
笔者所知有不少感冒、咳嗽病人或其他长期慢性疾病病患即通过这些服务减少去医院就医就诊的需求,并可获得药物配送服务,保障了基本的病情控制。但目前的诊疗方式和服务范围还比较有限,多数平台需要过往线下诊疗处方作为依据,进行临时线上诊疗和处方服务。少数慢性疾病,譬如部分帕金森术后病人可以通过植入电极和视频连线,和主治医生获得远程诊疗和调控机会。一些精神卫生和心理诊疗机构也开设了线上服务,如壹点灵、壹心理等联合今日头条等平台提供“战疫公益心理课”和在线心理问诊服务。但绝大多数疾病依赖医院的诊疗设备作进一步检查和现场诊断,远程医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目前不少小区都实行了出入管制,快递只能寄送到门口,但大量水、米、油等重量级物资需要自行搬运,对于老龄或病弱人群也是不小的负担,而医院、疫区、隔离生活区更是依赖于社区管理人员的人工定点补给。广东省人民医院引进了两台集成无人驾驶技术的机器人,可实现自主开关门、自主搭乘电梯、自主避开障碍物、自主充电等功能,在医院中承担送药、送餐、回收被服和医疗垃圾等工作,降低了临床工作人员交叉感染的风险。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有着类似的尝试,机器人从病毒洁净区承载餐食或物资出发,自动前往各个隔离区房间进行配送,试图通过机器人自动化免接触配送的方式,阻断“人传人”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链条,减少隔离区内部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作为中关村首批抗疫新技术产品之一,“真机智能”提供小黄马无人配送机器人、青翼蝠巡控机器人、青道夫清洁机器人三款移动机器人设备投入到抗击疫情一线,分别应用在无人配送、巡逻和清洁等场景中。
京东物流在这个领域储备已久,这次在武汉基本完成机器人配送的地图采集和机器人测试,从各地抽调配送机器人驰援武汉。除了武汉之外,京东物流在贵阳、呼和浩特等地的智能配送站也在正常运营,配送机器人正在不断将抗击疫情所需的物资与用户订单安全可靠地送达。
但无人配送还依赖于无人驾驶的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和成本控制,需要根据每个场景绘制地图、实时传感通讯、培训操作等,尚未进入普及应用阶段,优地科技、云迹科技、节卡机器人、优必选科技、深兰科技等深耕此项的研发企业也处于商业模式探索阶段。美团、京东等互联网企业也在研究无人物流的多种解决方案。
为了控制传染源,部分地区实行地面交通管制,物资调度多有不便。个别具备航运能力的企业组织航线或直升机配送物资,缓解了部分紧急物资的定向运输难题。2月12日上午,一架顺丰无人机降落武汉金银潭医院,将3.3kg的医疗和防疫物资送到了医护人员手中。工作人员介绍,当日共安排了3架无人机执行顺丰速运湖北区将军路点部至金银潭医院的防疫物资运输投送,无人机货物运输18架次(往返),总载重70kg,件数27件,所运输物资均为紧急医疗物资。此次参与物资投放的无人机为顺丰方舟无人机,其任务荷载可达10kg,航程可达18km。无人机配送的加入,一方面可以有效消除道路限行和小区封闭等因素的影响,降低配送时间,将紧急物资在最短的时间送达指定地点;另一方面,无人机的配送可以有效避免配送人员与医务人员的面对面接触,避免交叉感染。
在河北、陕西、江苏等农村地区,京东物流无人机也已开展无人机配送的准备工作,计划为已经封闭的地区提供物流服务。近年来,少数几家航空公司、物流公司在大力推动无人机配送尚未受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在低空管理、成本控制和网络效率等方面还有待突破,如果未来针对疫病疑似和亲密接触隔离人群的补给,特别是药物等关键物资的配送可以通过无人机实现,或者直升机空投,也可以缓解不少物资困境和二度传染风险。
社区管理方面,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建议:“能不能开发一个服务社区抗疫的软件,这比捐十个亿还管用”。
苏宁响应号召率先宣布将“苏宁E家”社区管理平台系统,免费向社会开放。苏宁E家社区管理平台,集成大数据、AI等核心技术,将社区社群管理、社区智能语音机器人、社区智能自动化办公系统等核心能力融于一体,可基于微信群等工具进行社区社群管理,具备推送防疫信息、收集信息填报、智能回答居民问题、每日健康打卡等。成熟的信息化系统服务于社区管理,可谓是疫情攻防战的特殊背景下衍生出的特殊应用场景了。
与上述几项被疫情激发出潜能的技术方案不同,针对办公人群、学生人群和零售业态的解决方案相对比较成熟。受疫情影响,大量企业不得不要求员工居家办公,以便尽快恢复运转减少损失。远程办公软件钉钉、华为WeLink、企业微信、苏宁豆芽、百度Hi等崭露头角。
教育部要求全国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多省市教育局先后组织线上教育资源,线上公布各阶段教材电子版,要求学校通过网课组织教学,“停课不停学”。人民教育出版社通过“人教点读”APP免费向社会提供给数字教学资源。学而思、腾讯视频、爱奇艺,以及本就火热的在线教育平台纷纷推出线上学习产品和免费服务,多家企业针对教育行业开放多项教育产品和服务,从学科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直播授课到智能题库,从翻转课堂到互动游戏,一应俱全。
更为戏剧性的是,受经济波动影响,近两年有些发展放缓甚至遭遇资金困境的新零售企业,如生鲜电商等,在这次疫情中反而迎来了发展机遇,现金流得到极大的补充,每日优鲜、叮咚送菜、京东到家等平台迎来了新一轮倍增。但是在疫情中受惠的企业可谓是凤毛麟角。
此外,本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大量社会捐赠和公益组织的介入,给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带去了温暖和帮助,但是当地公益组织的人力和运转效能有限,导致大量物资被耽搁或管理不善,也遭到舆论的批评和公众的质疑,后委托专业物流企业得以临时解决困境。
实际上,在仓储管理方面,物联网和智能分发系统已经有完备的解决方案,但公益行业囿于人才结构和成本结构限制,对新技术的采用比较滞后,如充分考察市场上的专业仓储管理方案,相信可以通过一些工具和托管合作,从根本上解决长效问题。
而这几年大热的区块链技术,原本擅长的溯源、认证和去中心化数据协同更是适合公益行业的捐赠收发和信息公示,或许可以提供一种通用的行业解决方案。由中国唯一的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和“姚班”弟子们组成的树图区块链团队也推出了公益小程序“树图易签”,免费提供给公益组织和其他民间机构与个人进行物资捐赠的收发登记用途。趣链科技也联合复星集团、雄安集团等推出慈善捐赠管理溯源平台“善踪”。
上述多种技术涉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可以结合区块链来优化。通过同态加密、差异隐私、联邦学习等可以在隐私信息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演化,结合联盟链机制可以调动多方数据枢纽和公众参与共享数据的积极性。通过区块链的积分奖励机制,监管部门还可以制定数据运行规则和公众信息通报规则,根据数据参与疫情防控的贡献度对平台和个人给予激励,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个人数据权限的保护水平。
关于疫情走势
关键技术:基因测序、超算、人工智能等。
疫情的控制取决于三大要素:特效药及疫苗的研发、疫情传播路径的管控、温度气候等外部因素的变化。
目前新冠肺炎患者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靠自身免疫力自愈,特效药仍在研发中,其研发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过去在阻断艾滋病毒中主要蛋白酶、冠状病毒类似蛋白酶方面有成功经验的药物,主要是阻止病毒核酸合成和病毒复制;二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产生多种病毒复合抗体为目标的中成药;三是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性抗体,结合病毒蛋白,中和病毒,并诱发人体免疫反应清除病毒恢复健康。
但无论哪种原理研发出的药物,都还需要严谨的临床数据验证。2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科技部介绍科研攻关组正聚焦少数几个药品等临床试验伦地西韦(瑞德西韦)、法匹拉韦等一批药物先后开展了临床试验,目前部分药物已经初步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
科研团队利用计算机模拟筛选,体外酶活性测试等方法对七万多个药品或化合物进行筛选,选出5000个候选药物,再在偶同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水平上作进一步筛选,选定约100个药物主体开展新冠病毒的活性实验。
目前正在对多轮筛选表现较好的药物开展临床试验,官方宣布初步获得较好的疗效,但还需要经过药物研制的临床、双盲等科学验证过程才可面向市场。抗体类药物方面,发明鸡尾酒疗法治疗艾滋病的何大一教授,在接受药明康德采访时表示:从康复患者中找出中和性抗体是治愈新冠病毒最有效的方法。近期国家和地方医院呼吁康复患者捐献血浆,原理是一致的。但由于血浆的稀缺性以及可能发生的免疫排斥反应,该方法并不能大规模应用。
全球顶尖实验室在寻求从康复患者血浆中提炼出抗体的重链/轻链基因序列,进行重新构建和表达,以便规模化应用,但具备这项技术的快速实现能力的实验室凤毛麟角。
据悉,艾跃生物(Active Motif)联合复旦大学和上海金山卫生中心,已成功从康复患者血液中筛出近百株人源抗体,并获得体外活性的验证。通过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和单细胞克隆,将实现有效抗体的重新表达,为量产抗体型药物做好准备,期待这些科研成果能尽早应用于病毒检验和临床治疗。
根据《纽约时报》和财新网相关报道,中美科研团队正在紧密合作,通过最新疫苗研发技术推进新冠疫苗研发。根据最新冠状病毒基因序列,通过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可以找到针对此病毒的最佳疫苗设计,并通过细胞和动物模型筛选,找到最有效安全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通过一定的递送系统(疫苗壳),将针对性设计的mRNA送入人体细胞。疫苗壳与细胞膜结合,让疫苗进入人体,人体免疫系统识别病毒特征产生抗体,而不对人体产生伤害。相比过去的灭活类疫苗,mRNA疫苗可以随病毒变异而变化,研发周期也大大缩短,但稳定性不足,需要通过上述递送系统保驾护航。预计最快4月份可以达到临床实验,经过一期二期三期验证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病毒基因测序、新冠肺炎新药与疫苗研发、蛋白筛选等工作都是在实验室通过计算机的对比推算来实现的。前文提及,阿里平台向全球公共科研机构免费开放一切AI算力,以加速本次新型肺炎新药和疫苗研发。百度研究院免费开放线性时间算法LinearFold以及世界上现有最快的RNA结构预测网站,可将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二级结构预测从55分钟缩短至27秒;滴滴云宣布,免费向国内科研机构、医疗及救助平台等开放用于抗击疫情相关工作的GPU云计算资源和技术支持。商汤科技为中山大学药学院专家团队研究对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大规模筛选、病毒突变预测等工作所需的高性能计算机资源。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最为关心的是疫情的发展走势,但目前尚无清晰的定论。从理论上来说,应该可以设计出一个疫情演化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尝试测算出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和最终可能的控制情况。我们在此试着做一些简单的梳理。
我们已知的因子可以包括:
当前疫区、非疫区的感染人群实际比例,有业内人士提议,如果有充足的核酸试剂盒或其他便捷可靠的检测方法,可以对武汉某抽样小区做人群集体检测,可以得到更准确的基础数据。疫区、非疫区的人口数据,双向交换人口数据,应该都有现成的统计数据参考。已知的传染率、致病率、死亡率数据。假设疫苗的并行研发在今年4-5月有初步成果。按照SARS的防控经验,气温上升会对抑制病毒传播有一定作用;但根据泰国、新加坡等国目前情况来看,温度对本次疫情控制并非决定性因素。需要分组比较提炼出影响系数。 根据上述情况,可以尝试通过计算机推演疫情演化和防控不同时点的全局图,找到疫情控制的可能拐点和必要条件,以及各关键时点的医疗资源状态,提前模拟出资源调配方案。
还可以加入一个变量:不同时间点的复工与社会通行限流程度,简称限流率。再考据两个变量:限流率作用于传染率的关系、作用于经济增速的关系——然后可以计算不同防控方案下的结果范围和对应的经济代价、社会投入。
这些考量或许还不够周全,需要更多有计算机、传染病学、疾控实务、经济学的专业人士共同推敲。无论是“智慧医疗”,还是“智能灾救”,通过务实的信息化整合,如能推算出一些关键数据,对于有效组织医疗资源,安排社会生活和经济工作,以及为未来几个月的整体调控带来参考价值,便是技术之于社会治理工具的莫大贡献。
SARS和新冠病毒之间给我们预留了17年时间,可惜我们还未能做好应对病毒大考的充足准备。当灾难来临,身处不同行业的我们是否有能力参与这场共同的战“疫”?用各自专业所长,把病毒传染的步伐阻拦得再精准一些,追击得再高效一些,也许他或她、他们的家庭就可以被挽救,我们每个人的安危和利益也都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
这次新冠疫情既是成千上万同胞的生死之战,也是成千上万企业的盛衰之战。中央领导一再强调,“要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科技企业自身也受到疫情波及,需要积极应对,寻求企业发展的机会;同时技术发展也是社会的基础设施,倘若可以提高社会治理和灾难恢复的效率效果,提高全国上下防治疫病、恢复生产的水平,则能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最后以江苏省镇江市一位友人的小诗作结,表达我们对武汉同胞的牵挂,也祝愿疫情可以及时得到有效控制:
《战疫》
庚子年初病疫起,江汉渡口春月隐。
黄鹤楼下游人尽,金山寺中香火轻。
君住江头我江尾,同饮江水亦同心。
宜随九州齐助阵,梨花风起正清明。
希望通过国家的部署、技术的推动、社会的动员和每个人的积极防护,同胞们可以在梨花风起之际,迎来一个清新明朗的时节,缅怀逝者,面向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