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车务6年间为数万车主提供北京车牌托管,租赁京牌,请拨打:13522101333(微信同步)
2005年中国零部件市场的形势巨变
众所周知,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大多以生产商用车零部件产品起家。随着商用车市场发展速度减缓,本土零部件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普遍恶化;而在乘用车市场的发展呈现步步走高态势时,企业却在乘用车零部件研发、生产上缺乏底气。显然,中国零部件市场形势正在发生很大变化。这些变化让众多本土零部件企业饱尝产品研发能力跟不上的辛酸。
自中国入世以来,国际汽车巨头纷纷登陆中国,其零部件体系也随之进入中国,但是国外汽车零部件在乘用车和商用车两个领域内的表现大不相同:中国市场对乘用车零部件的定位就是品质优、技术含量高、价格高,而这一定位正好与国外汽车零部件的特点吻合,因此很容易在中国乘用车领域确立竞争优势;相反,由于商用车在中国主要承担生产资料的角色,需求方要图实惠,追求低价位,而进口汽车零部件的技术水平、成本明显高于本土零部件。因此,国外商用车零部件企业很少有能在中国做成功的。简单说来,近几年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在乘用车领域主要由国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唱主角,商用车领域则主要表现为国内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
由于国内商用车市场发展速度减缓,而乘用车开始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按照汽车行业“十一五”规划,从2006年到2010年商用车市场每年将以十几万辆的增量缓慢增长,而乘用车市场则将以每年几十万辆的速度快速增长。这就意味着,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如果不向乘用车领域挺进,发展的空间就会日渐缩小。
同时,商用车产品的升级换代已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为国外商用车零部件体系进入中国带来良好机遇。
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要适应新形势,继续生存并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迅速强化产品研发能力,并重点解决这些问题: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从以商用车零部件为主到商用车、乘用车零部件并重的转变;在产品技术上与国际接轨,要从国际上寻求商用车产品升级换代的技术支持,并获得开发乘用车产品的技术来源;加强开发能力建设,并导入同步开发、超前开发的理念,提升开发水平和速度。
本土零部件企业研发能力的差距和进步
目前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主要特色是:有一部分是由商用车企业带动发展起来的,但是这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并不是向整车企业提供高端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有一部分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是给国内的跨国公司做配套的,但他们也不是一级配套供应商的角色;还有像万向集团这样虽已加入到全球配套体系中,但依然不是扮演高端配套供应商角色的企业;而最多的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是在为国内及国外做售后市场,其原因无非是缺少很强开发能力。
制造标准也达不到跨国企业的高端配套要求。以湖北省为例,全省291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仅少数几家企业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由于技术上无优势,没有自主品牌,只能模仿别人的产品生产,随着整车企业特别是合资企业实行全球化采购,在推出的一些新车型中,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几乎没有贡献,不仅不能与跨国巨头竞争,而且面临丢掉传统市场的危险。种种现象凸现出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在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严重缺失。今年,这种缺失还带来了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结果:“贸易逆差巨减”。
据海关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出口逆差由去年同期的28.18亿美元猛降至4794万美元:出口额为47.419亿美元,同比增长53.9%;进口额为47.898亿美元,同比下降18.8%。不知情的人在逆差巨减数字的面前叫好“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了”,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实际上为出口总额提供半数以上贡献的并不是本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而是那些跨国汽车零部件商的在华企业。据统计,在全国50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目前已有1200多家是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5。这些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利用中国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实现了其全球利润的再增长。中国正不知不觉中成为“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制造加工厂”。
近二、三年,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在提升研发能力上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引进新的研发技术、理念,调整产品结构。
首先,本土企业在重点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技术的来源上做了大量工作,通过与国外公司交流、合资,使重点汽车零部件的开发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本土大型企业还逐年加大研发投入,目前每年的研发费用提高到当年销售收入的2%~3%。
其次,为提高研发效率和研发质量,有的企业导入同步开发的理念,从产品设计开始就主动参与到整车厂的产品研发工作中,帮助整车厂提高产品研发速度;有的企业导入超前开发理念,深入分析市场发展趋势,推出了引领市场发展潮流的新产品,如行驶记录仪模块、VECU模块、ABS系统模块等。在产品结构上,一些大型企业一方面着力提高商用车产品的档次,实现由开发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向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不断加大乘用车产品的开发力度。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本土企业的研发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今年以来,一些企业在重型车变速器、车桥、空气悬架、ABS、行驶记录仪和电涡流缓速器等关键汽车零部件总成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建设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突破。
思维创新是产品研发的必然选择
首先,本土企业应以现场为中心向市场为中心转变,在适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和增加人手提高研发能力的同时,通过整合和“借力”,在短期内快速提高研发能力。当前,本土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研发工作主要以各分厂为单位展开。各分厂通用的研发资源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如基础性物理、化学分析设施和各种三维设计软件重复等,而且不同单位资源使用效率差异很大,有的闲着,有的忙不过来。因此要对各分厂的研发资源进行系统化整合,按照不同的汽车零部件系统,如发动机系统、动力传动系统、内饰系统、制动系统等,将一个系统内若干分厂的通用研发资源优化整合为一个公共的研发平台,既提高研发资源的使用率,又提高研发的效率。另一方面,将进行提升式的整合,即将各分厂的研发人员、研发硬件和软件放在企业的层面进行整合,把好的资源留下,缺的资源补齐,不好的资源淘汰掉,实现整体研发水平的提升。
所谓“借力”,主要是指借助外部专家获得技术支持和借助合资获得技术来源。本土企业应构建一个专家平台,在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技术指导乃至研发中具体技术问题的解决方面,从企业外部的专家那里获得更多支持。同时,企业应继续加大合资合作的力度,坚持在每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中构建属于合资公司的研发中心,以培育自己的研发体系,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并通过与外方母公司共享全球同步的技术信息,不断获得新的技术来源。未来,本土企业将根据产品的特点,组建若干个汽车零部件系统(如动力系统、进排气系统等)的研发阵地。研发工作的开展不再由各分厂单兵作战,而是以系统为单位展开,从系统的角度来统筹考虑各个汽车零部件的开发。单个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开发不再片面追求个体最优,而以提高对整个系统的贡献度为追求,从而快速提高整个系统的研发水平。在此基础上,实现系统化、模块化供货,既为提高整车性能作出积极贡献,也提高自身的竞争合力。本土企业还将搭建若干整车平台如商用车平台、乘用车平台、客车平台,从同一车型各汽车零部件系统的匹配上来协调各系统研发工作的开展,从而使各系统研发阵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整车各种汽车零部件匹配的优化和整体性能的提升,最终实现平台化供货的终极目标。
为此,企业应启动市场联络窗口,并将以此为平台在分厂与整车及主机厂之间进行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在理解用户产品要求的基础上,从整车匹配的角度考虑研发工作,进而促成与整车及主机厂联合进行产品开发。在整体研发能力提升后,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还将进行超前化的产品开发,在产品上紧跟世界发展潮流,从而最终确立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
评论